看到家中牆面上的裂縫,許多人會擔心是否因建商施工不當,影響居住安全。實際上,只要裂縫寬度不超過0.3mm,通常不會對安全造成影響,只需使用簡易修補膏填縫,或請專業批土師傅處理即可。牆壁裂縫的成因多種多樣,以下將詳細說明:
台灣位於地震帶,建築物受到強烈撞擊時容易產生裂縫,這是由於牆壁抗剪力不足形成的「剪力裂縫」。此類裂縫常呈45度角,若地震強度過大,則可能形成來回剪力作用,出現X形裂縫。
若出現此類裂縫,代表牆體耐震力已降低,單純粉刷無效。通常需以打針方式注入環氧樹脂修復,若裂縫寬度超過0.4mm,則需進行整體結構補強。
(圖片來源:詹式書局)
老舊公寓或大樓因結構老化,牆面及樑柱容易出現裂縫,尤其在支撐建築重量的低樓層更為常見。若結構牆或樑柱出現X形裂縫或鋼筋外露,應盡快聯繫結構技師檢查並進行修補工程。
牆面漏水時,RC混凝土內的鈣離子與水結合形成氫氧化鈣,接觸空氣後結晶為白色碳酸鈣,撐破批土層導致裂痕。長期未處理,鋼筋接觸水氣會生鏽膨脹,使裂縫更加嚴重。
鋼筋、水泥、油漆、磚頭等建材遇熱會發生熱脹冷縮現象,雖不至於造成嚴重裂縫,但牆面油漆可能被拉扯,形成細小裂痕(俗稱「雞爪痕」)。若影響美觀,可自行DIY修補。
若裂縫不在樑柱或承重牆上,通常可自行修補。修補前建議佩戴口罩,避免吸入粉塵。以下為修補步驟:
修補前需準備以下工具,這些工具可在水電材料行輕鬆購得:
裂縫兩側牆體不平,修補膏難以附著,直接填補易脫落。因此,需先用刮刀加深裂縫至約2mm,讓修補膏牢固附著,再用吸塵器清除表面粉塵。
開始填縫,使用鐵製批刀填入修補膏。建議分兩次補土:第一次填平裂縫,第二次修飾細小氣泡並刮平表面。可加入少量石膏粉,使質地更柔順並加速乾燥。
填補後若牆面不平滑,可用砂紙磨平至觸感完整,再塗上與原牆面相同色號的油漆。建議塗抹兩次,避免色差。推薦使用乳膠漆,因其樹脂含量高,附著力強且效果細膩。
輕隔間
輕隔間用於區隔室內空間,非承重牆,若裂縫小於2mm,不會影響建築安全。裂縫常出現在RC水泥牆與隔間板材交接處或板材相接處。修補程序與上述相同,但建議在補土前貼上防裂網,並使用高分子防裂批土材質,防止再次裂開。
窗框旁牆壁
窗框與牆壁材質不同,交接處易因熱脹冷縮產生對角線裂縫,雖不影響安全,但若裂縫導致漏水,需先進行防水工程並更換不適合的窗框。修補步驟可參考上述補土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