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到張正明時,他正在會儀鎮會儀村新家打掃衛生。
作為向家壩水電站的移民,張正明沒有選擇政府安置房,而是選擇瞭自主建房。他從政府那裡拿到瞭自己老家200多平米房子18萬多的補償款,自己又貼瞭20多萬,自己建造瞭一座600平方,高四層的樓房。
搬新家時,很多原來的鄉裡鄉親都看在眼裡。一些村民也跟著搬進瞭新居。
不過張正明並不滿足。
從小就思想活絡的他喜歡走南闖北,做生意。因此在其他村民還埋頭種地時,他就開始做起瞭小買賣,搞起瞭建築業,因此,這回也有餘錢自己蓋瞭樓房。
在村裡,他是村委會組長,移民出來,村民喪失瞭之前種糧食的土地,如何讓村民搬進城後“穩得住”成為他考慮的問題。
“我考察過瞭,種植黃薑是一種很好的致富手段。”張正明說,“現在大部分村民搬進新居時都多多少少欠著些錢。發展這個產業可以讓大家掙些錢。”
由於村民們大多沒有餘錢,如何讓鄉親們有一筆啟動資金成為最大的難題。“這個問題我希望政府能夠幫助解決。”張正明說,“比如我們可以用房子貸款,不會讓政府為難,希望能夠幫助我們村民解決啟動資金的問題。”
在綏江,這樣的移民還有很多。從水富而上,沿金沙江邊,共有黃金壩、建設壩等七個美麗富饒的大壩子。這些壩子,曾是綏江縣的糧倉,是全縣經濟最富裕的農村。為支持國家電站建設,綏江移民群眾將奉獻出這些大壩和更多的良田沃土,讓其淹沒在湖水之下。
向家壩水電站2012年正式蓄水後,將淹沒綏江4個鄉鎮、26個村(社區)的129個村民(居民)小組,淹沒國土總面積34.6平方公裡。可以想象,綏江的移民群眾,為此作出瞭多大的犧牲和奉獻。更大的奉獻是,一個縣城、三個鄉鎮集鎮、10多個村莊的淹沒和新建,全縣近6萬元移民將搬遷安置。目前,已經有2381戶9856名處於縣城、集鎮施工區和金沙江10年一遇洪水區的移民零時搬遷租房或投親靠友生活瞭兩三年,默默奉獻著;同時,新縣城和三個集鎮130萬平方米的安置房,已經完成瞭50%以上有工程量。目前,全縣6萬移民都盼望著安置房早點建好,在明年5月31日之前搬入新家,為支援向家壩水電站建設做出更大的奉獻。